打造适合乡村实际的活教育
研发机构:百草园乡村教育发展与促进中心
闲置教学点×百草园基地 改造前后对比图
传统的精准支教并不能解决乡村教育的真正问题,为了实现陶行知先生“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的活教育”的乡村教育理想,“百草园乡村教育发展与促进中心”(以下简称“百草园”)在北京师范大学创新平台的支持下应运而生。
“乡村振兴”政策背景
基于“撤点并校”现实问题及我国“十三五”精准扶贫的整体规划,百草园致力于以北京师范大学的专业优势整合社会教育力量,通过帮助乡村贫困地区利用本土资源进行改造与转化,搭建具有百草园特色理念的“乡村教育自持续发展”体系。利用乡村本土资源亮点,与城市优势互联,继而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
项目框架图
项目的核心在于两方面:基于校舍旧址的“改造”和“利用”。整个百草园的工作流程分为“筹备——改造——利用”三大步骤。
◆ 搭建场地
联动乡村力量共同改造“撤点并校”后的当地闲置校舍或村活动室,打造特色“百草园基地”,在基地内建设远程多媒体教育室、乡村儿童校外活动室、乡村民俗文化展览厅等。
乡村特色百草园基地
◆ 助力教育
除百草园特色的生命教育、心理教育等课程外,今年百草园将联合全国50余支优秀支教队,通过公益支教项目的前期调研完成对当地文化特色的梳理,并联合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高校学子力量共同研发百草园特色乡村文化类课程。唤醒村庄在教育功能中的重要一环,重塑乡村儿童的乡土自信心。
百草园将研发特色乡村文化类课程
◆多元利用
“百草园基地”承载的功能和作用是多元的,借助当地资源共同开发当地民俗文化,打造当地特色民俗文化展览,并根据服务的需求进行多元活动场所设计,如接待中心、村民文娱室等,以利用当地资源充分满足当地需求。
项目标准化流程
目前,百草园已与20余家机构、全国50支优秀支教队伍达成合作意向。今年是国家的脱贫攻坚决胜年,百草园将在全国的16个省份建立乡村百草园基地。随着百草园在全国各地落地和建成,希望能够有更多从事乡村教育与公益事业的英才关注并参与到百草园中,通过共同的力量推动乡村教育与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
栏目介绍
面对凶猛的疫情,各地学校延迟开学,全社会积极采用各种方式保证学生“停课不停学”。这种非常时期采取的非常办法,对传统教学是种挑战,但也可能将“坏事”变“好事”,成为教育创新事业发展的新契机。教育工作者如何通过这一特殊时期的检验,打造更加优质的教育创新项目呢?
近五年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坚持以SERVE模型为标准(即好的教育创新成果需要有系统的解决方案(S)、成功的实践案例(E)、明确的标准规则(R)、正确的价值理念(V)、服务教育现实(E)等核心要素),筛选出一批优质教育创新成果,这些教育创新成果不仅具有先进的理念和手段,并且经过了时间和实践的考验,具有良好的社会口碑。因此,即日起研究院将在官微(即本公众号:守望新课程)和官网(www.ceie.org.cn)开设《全国优质教育创新成果在线展播》专栏,面向全社会展播一批优质教育创新项目。每期内容将以“成果视频+主创讲述+文字诠释+专家点评”的模式,全方位展示教育创新优秀案例,分享优秀案例经验,引导教育创新成果质量的提升。这个特殊的时期是教育创新深入试水的一次机会,是教育系统应对重大公共事件的一次经验积累,更是激发更多创新实践的新契机。
白衣天使奋战在抗疫一线,教育从业者坚守在教学一线,不同的战场,同样的方向,教育创新,共克时艰!